这个宏观的经济学问题显然超出了小编的知识体系,不过作为从业十多年的老工程师,这个趋势与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息息相关,所以不得不臆想一下。
首先,我国工业化发展历程虽然具有一定的非典型特征,但在总体规律上,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还是吻合的。还记得当年上中学时教材中讲可持续发展问题,明确提到我们不会走发达国家“先污染,后治理”的工业化发展道路,列举了很多鲜明的例子。不过现在看来,我们还是把列强的老套路完整的重走了一遍,这恰好说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。
按我个人理解,二战前的工业属于机械化、电气化的概念,二战后算是电子化、自动化,到上世纪八、九年代又开始步入信息化。到现在融入了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,就是所谓的工业4.0。而我国几乎是把这几个阶段揉在一起发展的,因为去年我回老家春种秋收还见到好多老乡用大牲畜拉车、拉犁的,虽然现在机械化比例也很高,但这事儿在广大农村并不罕见,完全工业1.0阶段。其它阶段例子当然更好找到。
这么一来好像很难界定我国目前的工业化水平,只能拿钢铁这种通用性好的硬指标来参照,我查了一下美国历年钢产量,在1982年就出现了下行拐点,后期基本稳定在8000万吨每年,这就是去除过剩产能的效果。日本因为一直搞精益生产所以拐点不明显。而我国钢产量拐点是出现在2015年,也就相当于现在,传统工业化进程见顶了。这表明我国也进入了转移淘汰落后产能,制造业高端化、精英化阶段,所以有了一带一路。
主要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代基本也都卡壳了,经济没活力,人口负增长。日本不用说了,四小龙也蔫了,德国退休年龄早就延到65岁了,就这样还是欧盟里发展最好的。只有美国,从1993年克林顿总统提出“信息高速公路”计划,中间又经历了好多泡沫,但是成功挺过来了,现在又想用人工智能,把失去的制造业重新都捡回去。我们中国的制造业一定要借鉴美国的经验,最终用科技创新的方法突破桎梏,而不是单纯的转移淘汰。